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
Date:2013-01-11 10:27 From:eva
【
Print】
【
Closed】
【
Collection】
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Walter Cannon研究发现,人们面对应激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或战或逃的反应——就是在遇到让你惊恐的事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选择与之战斗对抗还是选择尽快开溜。这是一种普世的心理现象,所以其适用于每个人,当然包括那些学习语言的学生们。
对于学生会回避自己不擅长的或是自己不确定的,又或是回避不喜欢的复杂的,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这样,但是不能长此以往,因为久之,不但学习的热情没有,在学习中会形成不会—不用—用错—挫败感—更加不用的恶性循环,对于语言的学习是个很大的一个问题。再则,一味的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积少成多,等过一段时间后,会惊诧于问题数目的庞杂。
回避现象的体现方式因人而异,有些是可以很容易发现的,有些是让人得深思一番的,就现在学生普遍的语言学习回避问题,大致总结下来有两大方面,一则是词汇回避,其二就是句型回避。
1. 词汇回避
基本体现为只用自己会的,肯定不会产生歧义的,简单浅显的,避免使用意义复杂,用法比较多变的词。学生们基本都会用简单的词以代替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词。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是因为学生们词汇量的匮乏,二则是因为害怕的缘故。
还有种词汇回避就是直接省略自己不会的用词,例如表示一段时间,但是“一旦”又不会说时,往往语句就会变成:相处多年,离别,怎能不伤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初中级水平的学生,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则是语词的匮乏所直接造成的。
2. 句型回避
一般体现为用简单句代替复杂句,学生情愿一句一句的分开说也不愿意尝试用复句或者其他的连词来使之成为一个复杂句。例如一个学生曾做的一篇口头作文:早上开心,下午开心,晚上开心,今天开心,昨天开心,明天开心,天天开心。虽说在理解上不会产生什么歧义或者理解不清,但是其在“信达雅”上就“达”上面就可以扣足分数。
有问题产生,那就说明有其造成的原因,或者可能产生的原因,现就这可能性列举一二,望能帮助于对外教学。
1. 词汇量
语言都是以语词为基础,就像是造房子得先要有砖才行,所以扩大词汇量是关键。为什么学生们不太敢用复杂句其实原因也在此。不可否认虚词是一个很难很杂的学习项目,这需要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及练习。而在虚词学习中又以连词特别繁杂,其难度系数也是最高的,所以学生们往往情愿不用或者故意省略掉也不愿意轻易使用。
2. 畏难心理
复杂句的难度颇大,在语句理解上简单句就能做到的为什么还有应用这么难,这么复杂的句型?人际交流没有问题就可以了,干嘛还要故意整的自己这么纠结。
3. 应试心理
在作文写作上,教师一向强调只用对的,不用好的。也就是说,情愿用那些百分百正确无误的,不会轻易失分的,也不用华丽的看上去更有逻辑关系的复杂句。
4. 教学方式
有的教师觉得有错必纠是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的条件反射能令学生更好的知道词汇的正确使用方法,不可否认,教师的用意是很好的,但是这对学生而言,这渐渐就成了一种压力,他们也就不敢使用复杂的语词语句,也就没有试误的学习过程,自然理所当然的回避一切复杂的汉语使用。
对外教学犹如涓流小溪,得细水长流,更要有不怕难不惧错的心理才行,而且语言学习不像其他的技能的学习,只是需要运动记忆就可以了,语言的学习犹如长征,所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起就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不再回避语词语句的应用,开心高效地学习汉语吧。
上一篇:
优秀对外汉语机构早安汉语中文学校 下一篇:
通过对外汉语培训来让世界了解中国